依米星分享:孩子逃避惩罚?这就是个谬论呀!
最近我入了一对airpods,上下班的路上我都在音频的世界里遨游。
在今天的喜马拉雅时光中,我听了一个亲子音频,讲孩子为什么撒谎。
老师给了几个理由,其中一个竟然是——
逃避惩罚。
我心想,一点应用行为分析的常识都没有。
到网上一查,这样的错误竟层出不穷。
看来我的肩上,普及ABA的担子,还很重!
今天我就削微讲一讲“惩罚”。
惩罚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个过程!
就像“成长”一样。
如果孩子犯了错,我们不能说:“你成长他呀!”
而是我们帮助他后,他不再犯同样的错,这个过程叫做“成长”。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说:“你惩罚他呀!”
而是说,孩子出现一个什么行为之后,你给一个后果,这个后果使得未来孩子出现同样行为的频率降低。
全套流程下来,才能称得上是惩罚。
这个后果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批评、罚抄、体罚;
也可能是不理他、让他坐过山车、让他陪妈妈逛街;
甚至可能是来自校长的关心,或者是上台发言的机会。
所以谨记,不要说:使用惩罚,而要说:使用惩罚措施。
这一点,连我的猪丁丁老师也经常口误。
我刚入行做康复的时候,接手过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孩子。
当时,我不懂什么行为功能。
她一捣乱,我就对她进行严厉批评。
我先让她站好,然后开始叨逼叨:
上课的时候,大家手都能放好,你为什么要玩拉链?
玩一会还不够,还要脱衣服?
有谁在课堂上脱衣服吗?
但后来我发现,她还是会在课堂上闹腾。
而且最让人不解的是,每当我批评她,她都一副期待、开心的表情。
那么,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惩罚的过程吗?
只要行为维持、或者增加了,都是被强化了!
哪怕你认为你在批评他,哪怕你觉得你在体罚他,这都不算是惩罚。
(你以为你让老公睡沙发是惩罚物,其实不是。)
只有那些会导致未来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的措施,才能被认为是惩罚物。
比如某男子酒驾后获得拘留5天的待遇。
虽然是包吃包住+一对一看护这种顶级服务,但未来他再也不酒驾了。
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下降了,这说明拘留5天是他的惩罚物。
我们在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常用的正惩罚干预措施包括纠错程序、批评、反应阻挡、后效练习、过度纠正等,负惩罚干预措施包括隔离、反应代价等。
公司简介: 武汉依米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旨在为自闭症康复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解决方案。 公司主营业务有: ABA课程与咨询服务(针对机构老师与家长),学习类产品(针对考注册行为分析师的人群),关于自闭症与ABA的文化传播。
更多自闭症资讯关注依米星官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