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反对的卡片教学,为什么BCBA还要用?

作者: 来源: 时间:2020-07-13 分类:ABA资料

如果不用卡片,教孩子认男人女人,就要拉到大街上一个人一个人地指;

如果不用卡片,教孩子分类,就要把衣服裤子、水果零食摆满一桌。

 

 

1.

我非常理解反对使用卡片的家长们。 要教吃的喝的用的,在家就地取材就 OK 了;要教大小、颜色、高矮,生活中到处是例子。 如果孩子需要学习动物,那么就带他去动物园看动物;如果他需要学习植物,那么就去小区里认花花草草。 而那些动物园里没有的动物、小区里没有的植物,孩子也没必要知道。 “知道了也不能怎么样呀。”这是一个家长的原话。 

 

 

我从 ABA 的角度表示理解。毕竟,只有在生活中得到自然强化的新行为,才能被维持下来。 从提升“功能性”认知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孩子也许是不需要使用卡片教学的——那就是家长压根不期望孩子能上学的。 他们不需要知道甲和乙多久会相遇;不需要知道排比和比喻;不需要知道是地球围着月亮还是月亮绕着地球转。   他们只用知道这是番茄,这是鸡蛋;这是支付宝,这是扫一扫;这是穿身上的,这是穿腿上的;这是电视的遥控器,这是空调的开关。 也就是说,如果已经做好了在家里/疗养中心过一辈子的准备,那么采用 100% 的生活实物教学,无可厚非。 假如孩子是有机会上学的,他就一定要过卡片这一关。因为学校里 90% 的时间都是卡片教学,只不过是装订起来的卡片,也称之为课本。 如果你放弃卡片教学,那就是放弃让孩子上学的机会  

 

 

 2.

自然情景教学,那是极好的。在实验室里学化学、在苹果树下学物理、在水稻田里学生物。 

然而我们需要课本,有 3 个主要原因:

 第一,有些真实场景我们去不了

不然我也想去北京领略 « 故都的秋 » ;去秀水街学 Negotiation ;去潘家园寻顶级琥珀。

 

第二,在真实场景中教学效率太差

每一次外出教学,都是一次春游;每一次手牵手排排走,都是一次约会。

 

第三,课本是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信息之间的桥梁

如果所有学习都必须要看到、摸到实物,那么学习成本太高了。

在方寸之间领略整个世界,不是浪漫,是一种技能。

 

 

而我们需要卡片教学,也有 3 个原因:

第一,可以有个性化的设计

同样是认识家庭成员,你的爸爸、我的爸爸长得不一样,使用的教具也不一样。

第二,可以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刺激

书本上花花绿绿的背景、丰富多彩的人物,让孩子迷失了。我们的目标是教物品功能,他却盯着小朋友的卷毛看。 

第三,可以使用多重范例促进泛化。 

很多时候,一个物品在绘本中只出现一次、或者是只有一种外观。

而学生需要大量、多范例的重复教学,此任务非卡片莫属,无论是电子版的还是纸质版的。

 

 

  3.

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我还是不建议放弃卡片。 我教过一个孩子,没什么语言。我们从 PECS 为突破口教会了提要求,然后又教了几十个名词。 他那连 1+1 都学不会的学习能力,断送了去普校的路,只能部分融合。

于是我们给他安排了穿衣服、做葡萄干酸奶、超市 shopping 这样实用型的项目。

有一次我们去海洋公园春游,他看见了一只墙画上的章鱼。很执着地指着,啊啊叫,不肯走。 直到我告诉他这个是章鱼,他仿说了之后才走。 第二天我就趁机把“章鱼”加到了他的 IEP 里。打印出了几张章鱼的卡片,教他指认、仿说。 

 

 

这小家伙,学得还挺快! 我却同时在思考:他有必要认识这个词吗 他又不爱吃章鱼,不需要点菜;他又不会养一只章鱼,不需要购买。 那么教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为了满足我作为一个老师多教点东西的“虚荣心”吗?还是为了下次评估时的分数更好看一些?  

 

但后来有一天,他在拿着杂志自我刺激地翻阅时,突然边指着某一页上的图案,边看着我大叫:“章鱼!章鱼!”我一看,笑了:“是呀,这是只章鱼!” 我明白了,卡片能帮助孩子接触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越是了解多一点,他对这个世界的未知感就少一点

哪怕是低功能的孩子,他也有“叶公好龙”的权利呀。

 

 

 4.

普通孩子不需要卡片教学吗?也需要。

从咿呀学语时的字卡,到大学四六级的闪卡,都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你说:NT 可没有那么刻板地从三张里面选一张这样教的! 呵呵,这就好像问“为什么只有男的可以进男厕所”一样。答案就在问题里啊! 

 

 

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那就是我们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的。 对着普通孩子,你把每个卡片带着他读一遍,他就能从一堆卡片里把你说的那张找出来。 为什么他们不用刻板地“三选一”?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二十选一”。 为什么他们不用一张张地问“这是什么?”因为还没等别人问,他就开始一张张命名了。 

 

5.

你要是嫌指认教得太刻板了,我推荐几个卡片游戏。

1. 词语拍手分类。

老师展示一张卡片,如果是水果,学生拍一下手;如果是动物,学生拍两下手;

如果是乐器,学生拍三下手。

2. 动物园、水果园、蔬菜园里有什么?

老师和学生边拍手、边有节奏进行问答,老师问:动物园/水果园里/蔬菜园里有什么?学生和老师轮流说一个名词,另一个人则要找到桌上对应的卡片。

3. 喂喂喂,你找谁?

让三位小朋友分别拿上自己的词语卡片站成一排。

老师和下面学生一起念儿歌:“叮铃铃叮铃铃,悦耳的铃声真动听,不知电话谁打来,赶快拿起听一听。” 台上的学生说“喂喂喂,你找谁?”

老师“我找眼镜!”

拿眼镜卡片的小朋友就要做一次蹲起。

 

 

什么?这种游戏太难了? 那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三选一”的指认吧。指认完了学主动命名,命名完了学功特类,功特类完了学对话。

 别学癞蛤蟆日青蛙,长得丑玩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