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st Fehr教授在Nature发表了一篇关于孩子间的平均主义的文章,引用次数1225次。
文章指出孩子通常在3、4岁时开始有分享的概念,但不喜欢分享。
过了这个“ 吝啬期 ”之后,会慢慢好转,到 7、8岁前学会分享,并开始追求公平。
其实,谁真的喜欢分享呢?
别说是给了别人我就要少一点的东西了。
即使是云老公,集美们愿意分享吗?
要分享只能分享快乐。
但是彭于晏,还只能是你一个人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不要把分享看作一种天性,把它看作后天培养的能力。
怎么培养呢?
我给大家做了一个拆解,必须掌握了前面一点才能开始教下一步。
这一步很简单,就是大人把东西给孩子时,孩子要拿着。
有语言的说一句谢谢,不会说的要看着大人的眼睛笑一下。
尽量分享一些孩子当下需要的东西。
比如准备吃饭了,我们发筷子;
比如手上脏脏了,我们递过去一张纸巾。
分配稍稍不一样,它不只是一次性地接受别人的分享。
而是接受分享、等待、接受分享、等待...
分配是轮流的第一步。
比如说,这包薯片,你一个我一个。
都有,但你不能抢。
你可以等我分配完了一起吃,可以每拿到一片就吃。
但你不能抢我盘子里的,也不能抢我手里的。
这里可能需要一些辅助了。
因为必须孩子手放好了,下一轮大人才分配给他。
如果是在我们辅助下放好的,fine,那就一片。
如果是自己放好了,不争不抢和沈眉庄一样,那就赏两片。
第三步就是我们常说的轮流了。
轮流,理论上来说是没有主导的。
由于很多时候小朋友轮流玩时控制不住自己,所以需要一个大人在旁边引导。
但是小朋友之间是完全平等的。
我们在一对一训练轮流的时候其实是兼了两种角色。
一种是陪玩,一种是引导者。
引导者的身份是要慢慢撤除的,变成纯粹的陪玩角色。
所以,我们可以给一些小朋友会给的自然反应。
比如你要是抢了我的东西,我就要爆发。
轮流要练到什么程度呢——
轮到孩子时,孩子就有动作,有语言的还要说出“到我了”;
轮到大人时,孩子能安静等待手放好。
可以把零食放在桌上,你一颗我一颗;
可以把卡片放在中间,你一张我一张;
可以拿起吹泡泡的棒子,你吹一下,我吹一下。
这些简短的轮流学会之后,可以上更费时间的玩具。
比如层层叠、飞行棋。
还是你玩一把,我玩一把,但是要等待的时间相对较长。
掌握了轮流之后,我们就可以更上一层楼了。
还是玩轮流的游戏,但是主导权给到孩子。
把轮流发放的东西放在孩子手上,让孩子去分配。
给自己一个,给大人一个。
相当于是把刚才的第二步,角色互换。
感觉是在让他当小老师,但必要时候我们还是要上辅助。
这步训练到什么程度呢——
孩子除了要知道“到我了”,还要指点下别人,说“到你了”;
分不清你我他的孩子,可以用名字代替:“该小依米了”、“该哇哇老师了”。
会分配,其实就是有分享的能力了,知道怎么把手里的东西给出去。
现在就看有没有意愿。
所以我把分享分成了两步。
先被动,再主动。
被动分享的意思是,当别人提出要求时,孩子能分享。
当他在玩拼图时,我们凑上去问:“能让老师拼一块吗?”
当他在吃零食时,我们凑上去说:“妈妈也好想吃一块呀。“
或者模仿小孩子的说话方式:“给我玩一会吧。”
如果他给了,那么除了说谢谢,还可以大力夸奖他的大方。
甚至给他一个更好的东西,说“你给我分享,我也给你分享。”
但是要注意时机!
挑那种孩子一般般喜欢的东西,这样他愿意分享的几率更大。
你要是挑一个超级强的强化物去问,那不是自讨没趣吗?
如果孩子没给,也不用批评他,我们淡处理就好——
继续玩自己的东西;
自己去找东西吃;
或者自讨没趣地走开。
假如孩子在你转身之后又决定分给你了,赶紧生平第一次放下矜持,回来领赏。
当孩子已经掌握第五步了,其实最后一步成不成就看天意了。
除非他能通过分享,获得好的自然后果——
爱情友谊。
反正主动分享这个事情,我到现在都不会做的。
我连热水瓶都要拎到自己的房间里放着,因为我需要不断喝水。
总之呢,
如果孩子有主动分享,以后可以当班长;
如果没有主动分享,依旧可以快乐成长。
我在做远程咨询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去练习分享的。
我说没有。
孩子现在会玩什么、喜欢什么,都能用来教轮流、教分享。
重要的不是what,是how。
依据上面的六步,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迎着理想往前飞。
会分享的孩子——
情绪都不会太差,
朋友都不会太少,
逼格都不会太掉,
人缘哦那不要太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