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文章发出之后,收到了很多特教老师的留言,
大多都围绕着一个话题:送礼。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收礼。
收礼最多的,除了领导、法官、医生,恐怕就是老师了。
有收核桃的:
画面感太强啦!
有收雪花膏的:
真的是很细致了!
有收特产的:
奶奶辈的关心最难拒绝
关于接收家长的礼物,BACB的道德伦理条例是怎么说的呢:
根据1.06条,接受客户礼物或者向客户赠送礼物是一种多重关系,故行为分析师不应为之。
什么叫多重关系?
意思是行为分析师与与服务对象或者服务对象的紧密亲属还有其它关系。
比如你的服务对象是你朋友的小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礼物——
因为接受礼物是发展友谊的开端。
今天你送我礼物,明天我送你礼物,后天我们就是Best Friend了!
即使我们不回赠礼物,下次再见到这个家长的时候,脸上是不是得多带点笑?
倘若TA来接孩子的时候,顺口问一句:上次的护手霜好用吗~
你是不是要分享一下使用心得?
然后下一步,你们就成了小红书的好友;
逢年过节,你都会收到对方“帮我砍一刀”的链接。
所以,BACB 严格规定不能收礼物。
严格到了什么地步呢?
BCBA-D的学生说:
但作为老师来说,有点迷茫。
第一,礼物不是自己要的,往往是家长主动提供的;
第二,中国的送礼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错综复杂;
第三,有的礼物在当下很难拒绝。
比如你打喷嚏打到手上,家长递给你一张纸巾。
你能摆摆手说不要,然后优雅从容地从包里翻出一包羽毛压花原生木浆的Tempo?
你去别人家里做入户,家长已经用一次性纸杯给你倒了水。
你能摆摆手说不要,然后问心无愧地从包里翻出一瓶高端又叛逆的VOSS?
关于收礼的问题,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是当下必须的东西,比如纸巾、水、鞋套,那么你可以接受。
这不是礼物,这是帮助。
如果是基本的礼仪,比如教师节送的贺卡,那么你可以接受。
社交礼节是我们要训练孩子的课题,也要给一个自然后果,那便是开心地收下。
如果是可以直接归还的东西,要事后归还,比如雨伞、笔。
如果是不可以直接归还的东西,就不要买个等价的东西送给对方。
为什么呢?
如果你回赠礼物的话,其实就强化了家长送礼的行为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对了,迈出了“和老师搞好关系”的第一步。
礼物能退就退。
从家长那里接的,塞在孩子的书包里退回去。
如果不能退,可以交给机构领导处理,或者放在办公室共用。
即使是你不得已自己享用了,
那么下次见到家长也要装作是没有收到礼物一样,
不要露出拿人手短的怯。
不要让家长觉得,用礼物引起了你的注意力。
就当送礼这事没有发生过一样,让家长觉得你是个白眼狼,下次就不送了。
当然,这些是我作为一个BCBA特有的傲娇。
你们要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