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文章来自莉莉老师。
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好老师呢~
我有一个客户叫小依米,他是一个聪明可爱、活泼好动的6岁小男孩。
有一天,我到他家去做入户训练。
在看图说话练习中,遇到了一个难题——逻辑推理。
内容是:通过观察图中的图片线索,判断谁在家、谁不在家。
讲解半天,小依米还是搞不懂。
他的情绪逐渐低落,
我心想:好吧,通过2D平面图讲解,对于谱娃来讲,确实不够直观。
于是我没有再较劲进行下去,而是友好收场,并夸奖他已经很努力了。
第二天我去到他家的时候,走廊地板上摆着几双鞋。
小依米在津津有味地试穿爸妈的大鞋子。
外婆不停地唠叨:不要穿大人的鞋!
而小依米则不亦乐乎。
我借机问:小依米,这是谁的拖鞋?
小依米:妈妈的拖鞋。
我:那妈妈在家吗?
小依米:不在。
我:为什么不在家?
小依米:因为妈妈穿着运动鞋出门上班了。
我:棒棒!那如果现在妈妈的运动鞋在这里,拖鞋穿走了呢?
小依米:妈妈已经回家了。
我:说得好!
此时,我对他已经有了信心,相信他可以进行更多情况下的泛化。
于是我趁热打铁,小依米也顺利推理出爸爸、外公、外婆的鞋子与在不在家的逻辑关系。
他真的很棒!
小依米很激动,他觉得自己又成功挑战了一项新技能,一个新的不可能。
他还主动总结:没穿拖鞋的人说明没在家!
“不一定哦!”我突然打断了他。
小依米疑惑地看向别处,他在思考why。
我问:你看老师穿拖鞋了吗?
他说:没有穿。
我继续问:那老师在家吗?
小依米笑了。
令人惊讶的是,他说:我要给老师买双拖鞋,买一双大拖鞋!
然后他把鞋子们摆放好,乐呵呵地回到客厅继续去上课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总结一下,学习本身其实是很枯燥的。
但我们可以赋予它很多有趣的元素,比如:形式的多样化,图文并茂,听看结合。
对于谱娃们来说,再加上亲身体验效果会更好。
所以,当我们觉得“怎么教都教不会”时,不妨先停下来,认真地从孩子的特点本身去思考。
因为谱娃也是娃,也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我们把兴趣和教学目标结合,动机也就随之而来。
这样教学起来,就会轻松顺畅很多了呢